党群党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群党建

莫道桑榆晚 追梦正当时

发布时间:2010-12-14
     

  ——记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包装总公司退休干部朱军

  

  2005年以来,每到“七一”前夕,中国包装总公司原直属党委就会收到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一区党委的表扬信,告知“朱军同志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评为优秀党员,予以表彰。”

  
朱军(女)1996年退休,退休前为中国包装总公司原监察室主任。十几年来,她为社区建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先后获得“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优秀学员”、“西城区优秀志愿者”、“西城区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优秀志愿者”、月坛街道“金辉老人”等荣誉称号,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在此期间,她还为北京门头沟区清水镇的黄安坨村扶贫办实事,被村民誉为“最热心的人”。

  社区里的“朱老师”

  在三里河一区,不论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是左邻右舍,见到朱军总是热情地和她打招呼,称她“朱老师”。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大学毕业先到工厂后到公司,工作几十年从没有站过讲台。这个称呼源于她退休后在社区市民学校里教英语。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为了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接待各国游人,社区按照上级要求开办了市民学校,组织市民学习英语日常用语100句。居民报名踊跃,可苦于没有教师开不了班。朱军也是中学时学的英语,但为了奥运,用她的话讲“赶鸭子上架”,当上了社区英语教师志愿者。有了老师,英语班紧锣密鼓开课了。

  学员们都是离退休的老年人,大多没有英语基础,要从ABC教起,加之他们记忆力较差,又缺少语境,学起来困难重重。教老年人学英语更是个力气活儿,有些老年人听力差,讲课的时候得放开嗓门,把想到的招儿都用上,甚至“手舞足蹈”。朱军认真备课,坚信凭着爱心加耐心,就能教出成果,做到“大家快乐我快乐”。

  教了几课以后,朱军琢磨着如何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她试着把英语课文编成短剧,让学员们身临其境说出来、唱出来、演出来。这样情景交融,老人们学得很快乐,也不容易忘掉,而且寓教于乐,使大家的信心增强了,学习劲头更足了。大家一致感到,用小品演出的形式学英语,几乎忘不掉了。先后有30多人通过了西城区市民总校英语一级考试,15人通过了二级考试。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创办了“常青藤剧社”。第一年,朱军和大家一起自编、自导的英语短剧如《邮局寄包裹》、《银行换币》、《我遇到了外国人》、《志愿者的微笑》等演遍了西城区,她的以演带学、以唱带学被戏称为“朱老师教学法”。从此,英语班名声大振,教室里座无虚席,最多时班上有四五十人。英语班还开展了学唱日语歌、学跳日本舞;学唱俄语歌、印尼语歌,朗诵古诗词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别的社区听说后都来取经,请他们帮助排练节目。

  第二年,剧社又演出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青蛙王子》,同样引起了轰动,这两部英语短剧在北京市、区、社区演出30余场。他们的演出还吸引了老外的眼球,美国外语教育代表团全体成员看了《青蛙王子》,连连称赞“OK!OK!”奥运期间举办的北京市民讲英语活动节,他们代表西城区到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演出,还代表社区参加了西城区中日友好交流活动。2006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获西城区妇联二等奖,2007年《青蛙王子》获西城区外语节优秀奖,2008年《志愿者的微笑》获西城区外语节优秀奖。

  朱军不忘把爱国主义融入英语教学、演出活动。她出生在解放前的上海,旧社会外滩公园门口挂的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深深刺痛了她的心。每当忆及当年的感受,她总是气愤地说:“当年祖国是怎样被列强欺侮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去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英语班自编自演了一部四幕英语短剧《歌唱祖国》。第一幕“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她和外孙女一起登台,分别饰演一个老乞丐领着小乞丐沿街要饭,来了个贵妇人要把她们轰走,印度巡捕过来要拿棍棒打她们。第二幕“喜儿被抢走,杨白劳喝盐卤”。第三幕“改革开放,中国富强了”。第四幕“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该剧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却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在西城区汇报演出得了一等奖;“常青藤剧社”也被评为西城区优秀文艺团队,并在西城区、北京市总工会和市学英语组委会挂了号。

  每年社区举办的春节联欢会,朱军都要参与编排文艺节目,组织居民演出。2008年12月是“法制宣传月”,她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合编了快板书《社区法制进万家》,居委会成员集体登台表演,内容贴近实际,语言生动,很有教育意义。在她的参与下,社区的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她组织市民学校“银发诗社”,参加西城区图书馆举办的“畅想2008诗歌比赛”获集体第三名。他们汇集了诗社的优秀作品,出版了《银发之歌》第一集。

  朱军多次谈到,她从社区活动中感悟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乐趣。她之所以乐此不疲,也与上中学时的梦想有关。当年她差一点报考外语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招生,拟在她就读的中学录取3人,她是其中之一,但因父亲的坚决反对而作罢。如今,她在外语和表演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得以发挥,或许是一种人生的补偿。她说:“是社区给了我再学习和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我要做一名终身学习的快乐老人!”

  前些年,朱军一直忙于社区的工作,不知道什么叫累,也不觉得自己已年过花甲奔古稀了,总爱把“等我老了以后如何如何”挂在嘴边。一次聚会,朋友提醒她:“其实你已经老了。”她这才恍然大悟。

  谈到在职与退休的角色转换,朱军认为,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要转换多个角色,今天你是什么“长”、多少“级”,退休了就不是了。既然退了休,就要把自己融入社区,做一个普通居民,但首先要想到你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参与,要奉献,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充实,心情才会舒畅,而且有益于健康。她说:“如果我们身体好,少花医药费,自己不痛苦,也少给儿女添麻烦,还能为社会做点儿贡献,何乐而不为?”

  2008年,朱军被评为月坛街道 “金辉老人”。她觉得受之有愧,因为同时被评上的其他“金辉老人”岁数都比她大,事迹更感人,自己只不过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

  百花山上“农家乐”

  朱军怎么也没想到,她的退休生活会和京西的一个小山村联系起来。黄安坨的村民们更想不到,他们的生活因“朱老师”的到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黄安坨村坐落在京西的百花山主峰下,海拔1200多米,50多户人家,不到300口人。村民们祖祖辈辈土里刨食,合作化以后计划经济时也是靠天吃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个世纪80年代,山外的市场经济已经搞得红红火火了,这里还是老样子。直到90年代中后期,村民人均年收入才从80年代的六七百元增长到1800多元.

  如今,村里大变样了,退耕还林,林茂粮丰,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土屋变成了砖瓦房,有了股份制企业,人均年收入5300多元,成了以种养殖业、旅游业为主的新农村。看到这一切,从村干部到村民都要提到朱军,说“朱老师为村里尽了心,出了力。”当了近20年的党支部书记任正国深有感触,他说:“朱老师是村里引进的第一个人才,是她帮助我们转变了观念,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

  那是1997年,朱军和退休的几个同学想找个地方休闲、体验一下田园生活。门头沟区政府向他们推荐了贫困的黄安坨村,建议他们搞旅游开发扶贫。他们集资10万元,租用村里2亩撂荒地盖了十几间房,起名“百花山农庄”,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一次可接待50多人。

  “百花山农庄”开业,村民们有了就地就业的机会。游客来了,除了吃、住、玩,还要带些土特产品回去。朱军他们挨家挨户去收山货卖给游客,使村民们挣到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桶金”。用老乡的话说:“给俺孙子挣到了买双鞋的钱。”

  村民们回忆:过去山上果子有的是,因为没有路运不出去,除了自个儿吃的就白白烂掉了,是朱老师教我们学会了赚钱。大家观念转变了,眼界宽了,引来了外地客商,成立了“北京黄安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有黑木耳菌种厂、“特种山野猪”场,还从东北引进寒地新优果树11种,种植200余亩,明年预计产值可达100万元。

  看到不少村民生活困难,朱军真情帮扶。她在总公司德胜门外宿舍的楼门口放了几个纸箱子,动员职工把用不着的衣服、鞋帽、被褥、文具以及锅碗瓢盆等捐献出来,整理打包送给黄安坨村的父老乡亲。后来,她的家搬到了三里河社区,她又如法炮制。有同事开玩笑说:“老朱,你快成收破烂的了!”她笑答:“收破烂就收破烂吧,这些东西对咱们没什么用,送给农民用处可大了。”她不止一次谈到这样一个场景:送给一个女孩子一双六七成新的旅游鞋,她把鞋紧紧抱在胸口,脸上笑开了花,说“谢谢奶奶,我还没有穿过这么好的鞋。”50多岁的村民任正才患有胃病,朱军每次来村里都给他买药带上。村里年轻人结婚,她送上小礼物贺喜。村民们觉得她就是“村里人”,提起朱军,都说她“心眼好,实在。”

  那年在山上开篝火晚会,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来了。朱军组织游客们拿着包好的玩具、衣物,等村里的小朋友演完节目,就送给他们一包。这样的活动持续搞了四五年。后来国家出台了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眼见着村民的生活状况明显好转,许多人家翻盖了新房。从这个小山村的巨大变化,朱军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朱军了解到黄安坨村也有过光荣的历史:现任村支书的爷爷任成龙于1954年带头成立“黄安坨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合作社搞的十三年远景规划的经验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主席写了批示。朱军他们将毛主席的批示手迹复制放大,将任成龙的照片放大挂在“百花山农庄”。2005年12月,区政府拨款100万元,在村口建起了毛主席塑像和批示纪念广场,成为百花山一景,使红色旅游资源放出光彩。

  朱军曾想结合当地的特色,搞吃、住、爬山、购买农副产品一条龙的农业生态旅游,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条件逐渐成熟,桃林、杏林漫山遍野,国家还免费给村民提供优良果树苗,今年光杏核就能卖到一两万元。与山外先富起来的一些农村比,这里还不很富裕。于是由朱军提议、同事们一致赞同,今年把“百花山农庄”营业执照90%的股份无偿地转让给黄安坨村,由村里搞“农家乐”旅游。村干部和村民们得知后喜出望外,说:“你们可又做了一件好事。”对此,朱军他们也很高兴,觉得这下算是彻底“扶贫”了。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朱军很喜欢这句奥运志愿者的口号,成为她退休以后在社区、山村生活的真实写照。